青岛滨海学院

综合新闻

binhai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滨海新闻

综合新闻

半岛都市报以《高校里的老年大学》为题报道我校老年大学

发布日期: 2025/7/21 17:28:02

又到一年招生季,全市各层面老年大学正在火热招生中。如今,老年大学已经成为众多银发群体退休后的“潮流”选择。不过,开在高校里的老年大学并不多见,老年人和青年大学生出现在同一个校园,成为了这类老年大学的独特风景。同时,优秀的教师资源、高质量的办学条件,也成为高校里的老年大学吸引老年朋友报名的重要因素。

其实,早在8年前,青岛的老年大学就已经进驻高校,成为完善市民终身学习愿望的一条新路径。 

460块钱学一年

这两天,曲林的电话有点忙”。每天有十来通电话,询问老年大学如何报名、课程设置等,还有准备报名的老年人来学校实地参观,每天要接待五六拨。

曲林是崂山区老年大学青岛大学分校项目的负责人。2022年,青岛大学与崂山区老年大学共建崂山区老年大学青岛大学分校(以下简称“分校”)

分校就在大学校园内,青岛大学负责分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崂山区老年大学负责分校的统筹管理,统一招收学员,并对分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双方共享高校在职、退休、实习师资和线上线下优质课程,共同举办专家讲座,开展活动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是青岛一本院校里,较早开办老年大学的学校之一。”曲林说。

根据青岛大学的学科优势,分校已开设了声乐、网球、无人机影视、国画、书法、水彩画6门课程、十余个班。目前,共有学员超200人,其中5%左右是校内退休老师,其余为校外人员。收费标准参照全市系统内老年大学,一学年460元。

但是与系统内老年大学不同,分校不是财政拨款,而是自收自支。学员收费按照统一标准,老师的课时费核算为每节课100元,仅学费就基本覆盖了老师的课时费。

在这里,因为老年学员与青大学生共用场地、教室等教学资源,所以分校开学一般会比青大晚一周,根据该校本科生的课程安排,错时利用空余场地或教室。比如,学校的网球场本学年本科生10点之前和下午3点后不安排网球课,所以,老年学员的网球课一般会安排在上午8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5点。

让人心动的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分校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每班学员二十人左右。这也成为招生季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滨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崔晓敏也在忙着同一件事。

72日是滨海学院老年大学2024学年结束后的第一天,当天,她就找来了装修队,对舞蹈房、声乐、书法、国画等教室进行升级装修,还要将一间办公室改造成老年活动室。

作为全市首家开在高校里的老年大学,滨海学院老年大学至今已服务近万名老年人,每年开设22门课程。“多年办学让我们有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开办更多贴合老年学员的课程为他们服务。”崔晓敏说,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计划增设健康养生、智能科技等6门课程。

走读的大学生

今年55岁的学员韩艳华,自2017年滨海学院老年大学开学第一年就入学了。

“上学期报名了视频剪辑、舞蹈等4门课程,下学期准备增加摄影课。我在校外还报了一个拉丁舞班,虽然那位老师此前也在滨海学院老年大学教过我,但环境变了,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就喜欢在大学里上课的感觉。”韩艳华说,每次走到校门口,自己对师博说出“你好,来上老年大学”这句话,那种感觉非常自豪。

从校门口通往教室的这一段路韩艳华会经过操场、小湖,期间不停地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从身边经过。“感觉我自己就是走读的大学生。”她开心地说。

在曲林看来,高校里的老年大学学科体系完备,教学质量高,是最吸引韩艳华等老年学员的原因。

1997年出生的孙晓宇是青岛大学声乐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在分校里担任声乐老师已经快3年了。

“学员们的素质普遍较高,很多人退休前是老师、办公室科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很高,学习声乐入门后,还想学更多专业的内容,所以他们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也相对较高。”孙晓宇说。

63岁的声乐班班长卢少玉就是其中一位,他早年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之前在崂山区老年大学本部上课,由于青岛大学离家只有两站地铁的距离,所以从2023年开始在分校上课。

“这些年轻老师上课特别有活力,对我们既哄着又鼓励,就算你做得再不好,也不会遭到打压。”作为年轻教师,孙晓宇有活力又专业,能够让学员们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所以很受卢少玉喜欢。

在大学里上课,韩艳华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老师的年龄和他们的孩子差不多,但老师的耐心程度是他们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不到的,“把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从不知道什么是相册,手把手地教到可以灵活剪辑视频。”

同样,老年学员们学习很投入很用心,有时还会将演唱的视频和歌词用AI软件生成一段全新的视频,也给孙晓宇的教学增加了许多乐趣,“教他们很开心,他们是我的能量站。”

把自己修成博士

作为资深学员,韩艳华退休后在老年大学里已经学习了8年。她年轻时高中毕业,之后通过自考拿到专科文凭,从事保险行业,提升学历一直是她内心的渴望,可以说老年大学圆了她一个梦。

回首她的经历,恰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发展目标的一个缩影。

2016年,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将“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作为重点推进的主要任务之一。《“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校)、参与老年教育”。《山东省老年教育条例》也倡导“具备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设老年学校,鼓励社区、村居设立老年学校或者老年学习点”……

“为顺应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龄工作转型,推进老年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所以学校与崂山区老年大学共建分校。”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燕说,在不影响本科、研究生上课的前提下,学校尽可能合理安排适合老年学员学习的课程。

“老年大学能够通过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张燕说,分校努力打造家门口的学习点,完善市民终身学习途径。这也是学校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级而开展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学校力图让老年教育更加便捷和普及。

在青岛,除了滨海学院,黄海学院、恒星学院等多所民办高校都在校园内开办了老年大学。这一类老年大学的办学,更多依靠学校的力量。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开设有许多对外项目,可以用来助力老年大学。”崔晓敏院长说,学校完善“高校+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今年要启动专项补贴政策,来助力老年大学,帮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还将深化与社区的合作,着力打造“银龄智库”,为社区治理注人新的活力,为终身学习理念贡献高校力量。

韩艳华目前还没有打算结束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我孩子说,妈妈你总上课,也不毕业。我开玩笑说,要在这里把自己修成博士。”

相关链接》》》

【半岛都市报】https://news.bandaoapp.com/mini/epaper/article.html?id=202507210101101